‘棒棒’,又名李哥,挑夫,是重慶特有的職業(yè)名稱,上世紀90年代曾出沒于重慶的大街小巷。重慶因地勢而被稱為山城,爬坡上坎是重慶人上下班的普遍現(xiàn)象,靠自己搬運貨物,難度極大。幫人扛棍子的職業(yè)應運而生。 80后重慶人,應該都是重慶大棒從輝煌走向衰落的見證者。 1997年上映的電視劇《山城棒軍》,劇中對棒球工作者的描寫,已經(jīng)讓重慶觀眾對棒球這個職業(y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的工作形式,其中的苦與累,都融入了棒與來的答案之中。 王迅在《山城棒棒軍》中飾演遼貝殼,趙亮在《山城棒棒軍》中飾演毛子。 在世界上,他已經(jīng)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活了15年。一部紀錄片在豆瓣誕生,評分高達9.7。 雖然我們已經(jīng)有了一系列制作精良的紀錄片,比如《超級工程》(8.3分)和《舌尖上的中國》(9.3分)。 但這部講述了一個偉大故事的影片,得分竟然比99分還好? 八月十七日上映的《最后一棒》是這部同名系列紀錄片的電影版。影片在原作和后期后續(xù)拍攝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 在這個行業(yè)即將消失之前,一個男人扛起相機,把鏡頭對準了他們。 如果要把這個即將被時代遺忘的行業(yè)展現(xiàn)給大眾,這個人就是本片的導演:何必費心? 一個選擇自己職業(yè)的團戰(zhàn)士。成本1300元,自編自導自演。 我是非科班出身,卻能拍出這樣一部觸動內(nèi)心最深處的軟作品。 真是令人欽佩。紀錄片的核心是真實。 沒有經(jīng)驗,就沒有發(fā)言權(quán)。 導演為何要運用參與式紀錄片的敘事手法,投身棒棒這個行業(yè)? 老黃,河南,老干,老杭,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tài)度赤裸裸。老黃師傅所表現(xiàn)出的無奈卻又充滿希望的態(tài)度,正是他在片中的原因,讓人無法平靜。 老黃今年65歲,1992年加入山城棒棒大軍。 他是高級棒棒軍。 老黃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 年輕時,他因為作文而被排擠。他找不到工作,也娶不到媳婦。后來,我娶了一個寡婦,有一個女兒。 外出打工三年回家后,得知寡婦有了新的男人。 他想死,卻發(fā)現(xiàn)自己不夠格。 為了女兒,他到重慶干大事,一干就是20多年。自力巷是老黃居住的地方。 雖然距離解放碑不到300米,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就像這個名字一樣,靠勤勞節(jié)儉自食其力。 老黃住的房間只有門框,沒有門。 不到4平方米的空間里,只有一張單人床。即使探進去,也會撞到掛在墻上的各種口袋,打轉(zhuǎn)。因為出租屋被拆了,老黃搬了很多次,自力巷53號還是最好的。 ? 老黃省吃儉用,為人老實。 有一次他在人群中和他的雇主走散了。 他拿著幾千塊錢的化妝品等了5個小時,直到來到東家。當雇主要支付100元時,老黃只拿到了30元:說好的工資是20元,但等他一天耽誤了我做其他工作,就多拿了10元。出門時,老黃為老家的很多事情發(fā)愁,比如賠償款,自來水,房產(chǎn)證等。。。長期寄養(yǎng)在親戚家的女兒,教育也出了問題他心里藏著三件艱巨的事--一是回老家辦房產(chǎn)證手續(xù),二是幫女兒還房貸,三是幫女兒帶孩子。一直飽受磨難卻依然向往如此真實的生活記錄的人們,對身邊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群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知。 隨處可見他們的身影,卻沒有人有心思去了解他們的生活。 它們就像城市潤滑劑,這樣高速運轉(zhuǎn)的齒輪就不會因為磨損而停下來。爬坡上坎,負重前行,30年來,大軍人肩上,手上數(shù)十萬根棍棒,帶走了他們浸透汗水的歲月,帶走了他們的時代,30多年來,有人看不慣他們衣冠不整,影響了城市的品位。也有人感慨,數(shù)十萬棒棒用肩膀挑出了一個新重慶。 他們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需要的時候就大喊大叫喝酒。 當他們不需要的時候,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城市里的隱形人。 他們被默認為不需要禮貌和尊重的對象。但如果沒有棍棒,朝天門批發(fā)市場也不會如此生機勃勃。 如果沒有棍棒,重慶市民就不會有如此便利的生活。 不過,這樣的說法已經(jīng)是過去式了。 時光荏苒,隨著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道路四通八達。如今的山城,基本告別了肩挑背扛的歷史。它們就像塞班手機一樣,逐漸衰落。 但細細思量,它們給城市帶來的變化,市民生活帶來的便利,卻是幾代人不可磨滅的記憶。 雖然除了幾個特定的地方,很難見到他們的身影,但他們也可能是這個職業(yè)最后的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