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播出了六部主要紀錄片孫中山。作為創(chuàng)作者,我們仔細梳理了中山建國、崛起、興盛到毀滅的曲折歷史,全面整理和展示了中山縣的文物遺存,廣泛吸收了國內(nèi)外中山縣研究的學術(shù)成果,并進行了電視報道。
在研究中山歷史和與專家學者交流的過程中,我逐漸發(fā)現(xiàn),這一領(lǐng)域的每一項學術(shù)進步都在爭論中逐漸明朗,30多年來中山史學研究的發(fā)展成果充分證明,學術(shù)自由和百家爭鳴是學術(shù)進步的重要基礎(chǔ)。
綜上所述,圍繞中山歷史研究的爭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中山是白底人建立的國家嗎?中山的創(chuàng)立和滅亡的年代是什么時候?魏自山確實存在嗎?在中山縣后來的繁榮中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為什么中山三次回到國家,逐漸走向繁榮,為什么在國家強盛之后,它又迅速地征服了這個國家?為什么司馬遷不代表中山傳奇?這些問題關(guān)系到中山歷史的基本面貌,也是中山國家紀錄片必須直接面對的一個課題。這些問題能否得到很好的回答,能否得到學術(shù)界和聽眾的認可,關(guān)系到工作的成敗。
從陜西博物館,寶雞中國青銅器博物館,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山西博物院,金國博物館,河南博物院,中原博物院一路走來,清晰了解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的青銅器時代,聆聽先秦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壯麗足音在我們近16個月的創(chuàng)作中,中山由西北東遷,在華夏腹地頑強生存的故事逐漸清晰。從中山古城遺留下來的王陵墓葬,到東西陵腳下的沃土,再到河北博物院精美的中山文物,中山人民剛健豪爽的精神感染著我們。
在這種感染中,活躍在中山歷史舞臺上的有文公、武功、環(huán)功、成貢、龔孫嬌、魏文厚、趙建子、王齊威、勒陽、李奎。一個接一個,性格不同的歷史人物逐漸活躍起來。作為創(chuàng)作者,我們不僅要看到歷史的精彩,而且要在理性的指導下,展現(xiàn)歷史的總趨勢和文明的光輝,把悲喜交加的人物和文化遺存融入歷史敘事中,在先秦樞紐統(tǒng)治史和民族融合史詩中表達中山的獨特音符。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磨練和沉淀,辛勞了200多年的中山故事逐漸形成,趙武陵王慷慨地吊死了中山,故事的六集都是以發(fā)現(xiàn)、崛起、繁榮、拐點、悲歌和押韻為主題的。
在多媒體傳播時代,紀錄片不是紀錄片人的自我表達的作品,而是吸引廣大觀眾、接近觀眾的重要載體。思想和精神自然地隱藏在豐富的視聽語言中。中山的故事發(fā)生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期。只有當觀眾看到中山的真實場景時,他們才能進入情節(jié),感受歷史人物的悲歡離合。
因此,從定位的角度來看,中山國并不是一部考古秘密電影。雖然考古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但講述考古學的目的是帶領(lǐng)觀眾度過2000年,讓觀眾了解孫中山的真實故事。雖然文物的展示是必不可少的,但文物的展示是為了表達中山文化的光輝,而文物的制作過程則是作為情節(jié)的元素和道具來講述中山王的情感和追求。當考古發(fā)現(xiàn)和文物故事結(jié)合到歷史敘事情節(jié)中時,就可以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一個具有溫度、厚度、人的閃光點、思想火花和文化理想的中山故事。
(作者張俊峰是紀錄片中山的主要導演。)
(人民日報原版2018年12月13日第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