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手藝爆紅 B站可能有相當一部分人會回答“B站”(全稱“嗶哩嗶哩彈幕網”)這樣的回答可能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畢竟B站在大部分人眼中,是二次元、鬼畜文化的集合,像紀錄片這樣一種嚴肅的藝術表現形式怎么能跟B站的畫風搭上關系呢?然而,回想起2016年年初《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的爆紅,又覺得這這個回答在情理之中而時隔一年之后,又一部紀錄片——《尋找手藝》在B站上火了。這一次的火爆,再一次證實,“B站紀錄片”能產生巨大的能量一部“土掉渣”的紀錄片在B站重生《尋找手藝》這部紀錄片共有5集。拍攝團隊跑遍了中國23個省,結識了199位手藝人,記錄了144項傳統手工藝。導演介紹到,這是一部“行走式的紀錄片”,沒有華麗的畫面、公司宣傳片拍攝沒有絕妙的懸念,它只展現真誠,講述一系列屬于中國自己的、溫暖的手藝人故事這部紀錄片雖然也是講求“工匠精神”,但卻與我們印象中的畫面精美的紀錄片相距甚遠這樣一部破綻無數的紀錄片起源于導演張景的一次下定決心,他當時正經歷一段“心很累”的時期,他決定做一件他喜歡的事情,拍紀錄片張景想拍的是主角為一群只為生活服務的手藝人的紀錄片。從想法到落實行動,賣房、組織了三個門外漢作為“拍攝團隊”,沒有臺詞,沒有策劃,沒有事前約訪,影視視頻制作沒有細致入微的腳本,這樣大膽的嘗試過后收獲的卻是來自電視臺的十多次的閉門羹“最艱難的應該是片子第一版剪出來以后,被十幾家電視臺拒絕,我徹底絕望了。他們說不專業(yè)、畫面不行、聲音不行……給出的建議是重新剪輯或者重新配音。那時候,對當前散文詩的思考作者!團隊里所有人都開始懷疑這部片子是不是真的特別爛。我也開始懷疑了。”張景回想當時的灰心喪氣,三年心血無處安放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B站負責紀錄片業(yè)務的員工看到了張景導演的《尋找手藝》日志,感覺很有誠意,就主動聯系張導,邀請他和《尋找手藝》入駐B站目前該片已登上B站全站播放量排行第3名,科技區(qū)排行第1名,播放量達37.9萬,彈幕數達2.7萬。截至這些數字依然在不斷攀升這一次的爆紅可以再次印證“B站紀錄片”的化學反應之大,超乎想象B站與紀錄片的奇妙化學反應 “B站紀錄片”看似奇妙,但兩者所產生的化學反應,教你掌握攝影的曝光補償使用技巧,網絡廣告的個性要素分析論文在B站董事長陳??磥?,是早有預兆的陳睿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我們(B站)1億的活躍用戶里邊,25歲以上的用戶不到10%,我們大量的用戶應該是90后、95后以及00后的用戶。從B站可以看出95后和00后這一代的用戶是真正具備文化自信的一代。” “這批95后、00后從小受過很好的教育,他們有更好的視野,他們能夠更加理解這種正能量,或者是比較好的文化,所以走心不媚俗仍然可以把流量做起來。”陳睿解釋道有分析認為,B站上的年輕人其實反而有著更為開放的心態(tài),只要是可以引起他們情感共鳴的作品,他們并不會先入為主地排斥題材種類,的接納包容之心遠超前輩們的認知B站COO李旎也曾總結過B站用戶喜愛看紀錄片的原因除了用戶的絕對年輕化讓紀錄片文化在B站有了天然的土壤。李旎還強調了紀錄片真實屬性的吸引力。“年輕用戶并不只喜歡幻想的東西,真實的東西一樣喜歡”李旎說最后一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李旎認為是源于B站的特殊氛圍這“氛圍”的背后是大家所熟識的“彈幕”。邊看視頻邊發(fā)彈幕,“同好可以邊看邊交流,獲得的知識增值和情感放大都是數倍的。”李旎說這或許就解釋了像《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一類看似比較“冷門”的紀錄片可以在B站火爆的原因,企業(yè)宣傳片制作在電視機前“正經危坐”地在那里觀看,已然不符合當下年輕人的觀影方式,他們更愿意在一種輕松愉快以及相互交流的氛圍中觀看正因如此,除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大國重器》《五年規(guī)劃》《超級工程》等一系列看似不符合年輕人口味的紀錄片在B站都有比較好的播放量。